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一道无形的界限,划分着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当我们探讨犯罪的特征时,不难发现其核心在于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以及对行为人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认定。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犯罪的本质,使得犯罪行为能够被明确识别并受到法律的制裁。下列哪项属于犯罪的特征,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对我们社会规则与道德底线的深刻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犯罪的特征() (一)

优质回答下列哪项属于犯罪的特征()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都对
正确答案:D
《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与“免除处罚”矛盾吗?为什么? (二)
优质回答不矛盾!应受刑罚处罚性指的是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这意指,只有当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能将其定性为犯罪。从立法角度来看,即便刑法明文禁止了某种行为,但如果刑法中并未规定针对该行为的刑罚,那么该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来看,构成犯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法的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免除刑罚处罚是指在认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不判处刑罚。免除刑罚处罚实际上是建立在行为应受刑罚处罚的基础上的。因此,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不判处刑罚,免除刑罚处罚的行为仍然是犯罪。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灵活性,确保对犯罪行为的合理惩罚。
总之,应受刑罚处罚性和免除刑罚处罚性并不矛盾。免除刑罚处罚并不意味着行为不再构成犯罪,而是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考虑到行为人的具体情况或社会影响,决定不予实际执行刑罚。这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免除刑罚处罚通常需要符合特定条件,例如犯罪情节轻微、行为人有悔改表现、社会危害性较小等。这些条件使得免除刑罚处罚成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处理方式,而非普遍适用的原则。
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有哪些 (三)
优质回答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有社会危害性、应受惩罚性、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而其他两个特征是由社会危害性派生出来的。正由于三者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所以它们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有哪些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哪3个基本特征如下: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3、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而其他两个特征是由社会危害性派生出来的。正由于三者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所以它们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二、单位犯罪有哪些处罚方式
(一)单罚制。
即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只处罚单位内部的自然人或只处罚单位。
(二)两罚制。
两罚制又称双罚制。这是鉴于单罚制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处罚单位犯罪的体制。其具体内容是,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既对单位自身进行处罚又对其内部的自然人成员进行处罚。它克服了单罚制的一些弊端,为不少国家立法所,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惩罚单位犯罪的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不认定单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不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情形有: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走私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单位是否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应根据单位实施走私行为的次数、频度、持续时间、单位进行合法经营的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
3、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综合上面所说的,对于犯罪一般是必须要有构成的要件才能被认定,从而不管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刑法的制度上都要与法律的条款相符合,因此,对于执法人员在进行处理案件的时候都要进行全面的审查,再者不同的案件所处理的方式就会不一样。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四)
优质回答错。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是犯罪一定违法。一般来说,违法行为是指超出规定范围,会影响或者潜在影响正常公共秩序的行为,而犯罪行为则是对社会有害,并且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行为人必须接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必须符合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具有侵犯法益的身体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才是犯罪。
违法行为按其性质可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其中,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行为的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是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决定的,三者不可分割。
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行为违反刑事法律,当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就不等于犯罪行为,两者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违法是指,违反了国家相关宪法、法律、法令、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行为。犯罪是指,刑事犯罪,要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侵害了社会、国家或者他人的法益,这里的“法益”是指被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触犯的罪名是刑法当中规定的罪名。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罪名,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个罪名的构成要件,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三个特征是确定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违法和犯罪相比,相似之处在于:
1、犯罪和违法都会对社会、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产生危害。
2、判断一个行为是犯罪还是违法,都必须要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判断。
违法和犯罪相比,区别在于:
1、犯罪的危害性强。犯罪对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等危害程度都很高,而违法的危害程度则比较低;
2、犯罪的处罚力度大。犯罪的话,是会受到刑罚处罚的,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最严厉的死刑,惩罚的力度很大,而违法的惩罚力度则比较小;
3、犯罪罪名的稳定性强。犯罪的话,实行的是法律主义,即一个行为是否属于犯罪,必须要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如果没有明文规定,那这个行为就不可能成为犯罪,也就是所谓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这种时候,犯罪的稳定性更强,而违法的话,他的稳定性是比较弱的,修改、变更的次数会比犯罪更加频繁一些。
4、犯罪比违法的成本高。一般情况下,犯罪要有犯罪工具、要进行计划等,而违法的话,可能会因为一个不注意的行为就会违法。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相信关于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诺翊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