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节日 (一)

贡献者回答1、春节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称。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4、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据说屈原忠而被黜,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了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端午的习俗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5、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民间传说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6、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7、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冬至节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曾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2、寒食节
寒食节历史悠久,是源传于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习俗有寒食、禁火、祭祖。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改火旧习,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我国古代有哪些传统节日? (二)
贡献者回答我国古代的节日主要有以下这些: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汉族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汉族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一是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二是指正月初一日,出自《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之一。中元还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1]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
中国节日各个节日和节气的说明 (三)
贡献者回答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新年的开始,是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2.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会破除旧习俗,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3.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据传是人类的生日,每个生肖对应的一天,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4.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这一天人们会赏灯、猜灯谜,庆祝节日的气氛浓厚。
5. 社日:农家祭社祈福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分别在春分和秋分前后举行。
6. 寒食节:清明节前两天,古代有禁火习俗,而清明节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7.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祭扫和缅怀亲人的日子,人们会外出踏青,享受春天的美好。
8.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花卉的生日,人们会赏花祈福,庆祝这个春天的节日。
9. 上巳节:原定在三月上旬,后定为三月三日,有水边祭祀和游春的习俗。
10. 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有浴佛和庆祝活动。
11.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12. 三伏:夏至后的三伏节气,是避暑的重要时段,有祭祀活动。
13.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象征着牛郎织女的相会,有乞巧的习俗。
14.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与佛教传说中的超度亡魂有关,是传统的祭祀节日。
15.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赏月、吃月饼,庆祝团圆。
16.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菊,也有避灾的传统。
17. 冬至:冬至节,古人认为是阳气回升的开始,有节日习俗。
18. 腊日:腊祭的日期,汉代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现代多以腊八日为节日。
19.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象征除旧迎新,又称岁除,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20. 法定节假日:包括春节、元旦、清明节等,还有各种民族节日、宗教节日和民俗节庆,如那达慕大会、腊八节等。
21. 节气:如立春、雨水、清明等,反映了季节的变迁和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四)
贡献者回答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以下几个:
元旦:每年的1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确定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但在我国古代,也有过元旦的习俗,只是古代的元旦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称大年夜,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清明节: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源于周朝,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清明节是扫墓和祭祀的节日,到了现代,又增加了踏青、享受春天的乐趣。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纪念投入汨罗江的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包粽子。2008年,端午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
七夕:农历的七月初七,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来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民间传说,表达的是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也称为七月半或鬼节,是为了纪念已经逝去的亲人,人们会给亲人烧纸,送去问候。
中秋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有几千年的历史,传说为了纪念嫦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赏花灯已成为习俗,在老百姓的心中,这个节日仅次于春节。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是老年人的节日,寓意敬老爱老。
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定休息日 (五)
明朝时期,节假日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据《古今事务考》记载,明朝的正旦节会放假五日,冬至节则放假三日,而元宵节则享有长达十日的假期。将这些假期相加,明朝官员全年共享有18日的假期。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对官员们辛勤工作的有力回报。然而,在炎炎夏日,除了皇帝能享受到避暑的休假制度外,其他官员就鲜有额外的节假日了。
古代的休假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官员们辛勤工作的肯定与回报,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制度为官员们提供了必要的休息时间,使他们能够调整身心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这些假期也为官员们与家人团聚、享受生活提供了机会,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尽管古代的休假制度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工作效率的考虑,却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在现代社会,如何制定合理的休假制度,既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又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什么朝代的节假日最多呢?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诺翊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