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义
- 二、构成要件
- 三、法律后果
- 四、实际案例分析
- 五、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 总结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导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频发,严重威胁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本文将深入探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实际案例,旨在为公众提供全面的法律知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共同构建安全的信息环境。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义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的行为。这里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其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及行踪轨迹等。
二、构成要件
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满足以下要件:
1. 主体资格适格:犯罪主体通常为上述提及的国家机关或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包括能够接触并获取这些信息的个人。
2. 犯罪对象特定:个人信息必须是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合法收集的。
3. 客观行为:实施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4. 违反国家规定:行为违反了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
5. 情节严重:情节严重是构成此罪的关键要素,如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的信息数量巨大,或造成严重后果等。
6. 主观故意:行为人需具有直接故意的心态。
三、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罚分为不同档次:
1. 一般情节: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情节特别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是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售或提供,将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
3. 单位犯罪: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四、实际案例分析
以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为例:
在北京海淀公安机关侦破的刘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团伙制作木马程序,非法控制教培机构内部计算机,窃取并出售客户资料等个人信息,最终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抓获。这一案例展示了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严重性及法律的严厉制裁。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甘肃张掖公安机关侦破的快递员勾结犯罪团伙窃取快递订单信息案、吉林长春公安机关侦破的伪造营业执照骗取求职者简历案等,这些案件均凸显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五、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严峻形势,个人应提高警惕,采取以下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1.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
2. 谨慎处理垃圾信息:对来历不明的短信、邮件保持警惕,不点击不明链接。
3. 定期更换密码:为不同账户设置复杂且独立的密码,并定期更换。
4.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并定期更新杀毒软件,防止恶意软件的侵入。
5. 关注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结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该罪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实际案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信息安全的守护者,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信息环境。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监管力度,共同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守护好公民的个人
-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刑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 2、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罪标准
- 3、最高院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
- 4、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新处罚标准是什么
- 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以不起诉吗?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问答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刑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一)
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刑标准主要依据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的规定来确定。以下是具体的判刑标准:
一、基本判刑标准
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若情节严重,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二、加重判刑情形
若情节特别严重,即出售或提供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巨大、造成严重后果或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可能面临更重的刑罚,具体刑期和罚金数额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裁定。
三、特殊信息的惩处
对于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敏感信息的行为,法律将给予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是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和隐私权益,其泄露可能给公民带来极大的风险和伤害。
综上所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刑标准主要依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和涉及信息的敏感性来确定。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提高警惕,避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罪标准 (二)
答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罪标准如下:
基本判罪标准: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重处罚情形: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也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除上述规定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的;
违法所得五千元的;
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上述规定标准一半的;
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
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数量或者数额达到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十倍的;
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最高院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 (三)
答最高院相关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如下:
信息被用于犯罪: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明知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仍向其出售或提供。信息数量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上述两类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数量未达上述标准,但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违法所得标准:违法所得五千元。特殊主体标准:将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给他人,数量或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前科标准: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其他情形: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新处罚标准是什么 (四)
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最新处罚标准如下:
一般情节: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重处罚情形: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将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非法获取信息的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单位犯罪: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具体认定标准:
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而向其出售或提供;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特定类型信息达到一定数量;违法所得达到一定数额等。
情节特别严重包括但不限于:造成被害人严重后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数量或数额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十倍等。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以不起诉吗? (五)
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可以不起诉的,一般情节轻微的,或者是危害不大,以及还有犯罪已过了追诉的时效期,同时还有经决定免除刑罚的等等,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不用承担刑事的责任。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以不起诉吗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无罪是可以不起诉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起诉的情况有哪些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中国《刑法》把情节分为定罪的界限的定罪情节,如果一些行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认为是犯罪。既然不是犯罪,而是一般违法行为,人民检察院当然不能提起诉讼,作出起诉决定。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刑法规定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诉,主要是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已无危害,没有必要再对他追究刑事责任。
(3)经决定免除刑罚的
免除刑罚只要经过审议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在中国,凡是做的决定,对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罚的,公安机关不得立案侦查,检察机关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中国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有四种,侮辱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占。这些案件涉及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权益,如婚姻、名誉等,实质上是公民个人的私权,是否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责任由公民个人自行决定。对于这些案件,如果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诉权的人不提出告诉,或者提出告诉后又撤回告诉的,人民检察院依法作不起诉处理。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意味着失去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刑事诉讼活动没必要继续进行下去,因此,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就此终止刑事诉讼。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综合上面所说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经触犯我国的法律规定,只要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事人必定就需要承担起刑事的责会,但如果犯罪的情节小,而且也主动的认错并进行救济,那么就可以给予不起诉的决定,这都是有法律规定的。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侵犯信息罪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诺翊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