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与受害人的区别 (一)

被害人与受害人的区别

优质回答被害人与受害人的主要区别如下:

法律定义:

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特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受害人: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其范围相对被害人要广。受害人可以包括在刑事案件中受到间接影响或伤害的人,如被害人的亲属等。

诉讼地位: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具有特定的诉讼地位。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是自诉人,处于原告地位,享有原告人的一切诉讼权利。在公诉案件中,虽然公诉人居原告地位,但被害人仍作为一般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并享有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多的诉讼权利。受害人:由于受害人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因此在刑事诉讼中通常没有明确的诉讼地位。他们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求救济。

范围:

被害人:通常指的是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范围相对狭窄。受害人:范围更广,可以包括直接受害人以及因犯罪行为而间接受到影响或伤害的人。

综上所述,被害人和受害人在法律定义、诉讼地位和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被害人是一个具有明确法律地位的概念,而受害人则是一个更广泛、更非专业的术语。

受害人和被害人的区别是什么? (二)

优质回答受害人和被害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律适用不同,受害人一般是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的、而被害人一般是指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具体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来对受害人和被害人来进行合法的认定处理。 一、受害人和被害人的区别是什么

受害人和被害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律适用不同,一般来说,被害人指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受害人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受害人,是指民事案件中的“赔偿权利人”。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另外,被害人与证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被害人同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有权指控犯罪;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不起诉的决定如果不服,有权提出申诉等。同时,被害人有义务遵守法庭秩序,如实向司法机关反映案件情况,不得夸大犯罪行为或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等。

二、被害人的权利

1、被害人有权向公、检、法机关报案或控告;

2、对不立案的决定不服,有权申请复议;

3、有权依法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对不起诉的决定有权依法提出申诉;

5、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6、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7、有权参加法庭调查、辩论;

8、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对第一审判决提出抗诉;

9、有权对已生效的判决提出申诉等。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受害人与被害人的有关认定情况,是需要基于实际的涉案情况来进行处理的,特别是不同的案件所认定的具体事项是不同的,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或者司法机关来进行认定。

被害者与受害者的区别是什么 (三)

优质回答一、被害者与受害者的区别是什么

1、受害人跟被害人的区别在于被害人是指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而受害人是指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都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处理。比如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一般可以到犯罪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受害人可以到被告人所在地的民事法院起诉。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二、被害人的权利

1、被害人有权向公、检、法机关报案或控告;

2、对不立案的决定不服,有权申请复议;

3、有权依法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对不起诉的决定有权依法提出申诉;

5、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6、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7、有权参加法庭调查、辩论;

8、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对第一审判决提出抗诉;

9、有权对已生效的判决提出申诉等。

被害人和受害人的区别 (四)

优质回答被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指在法律上受到侵害的人,但在具体含义和使用上有所不同。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被害人”一词更多地用于描述刑事犯罪中的受侵害者。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通常指的是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身体、财产或精神损害的人。例如,在盗窃案中,被盗物品的所有者就是被害人。被害人在法律程序中拥有一定的权利,如报案、参与诉讼等,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寻求赔偿或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而“受害人”一词则更广泛地用于描述在各种事件或行为中受到伤害的人,这些事件或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行为。受害人可能是在交通事故、意外事件、家庭暴力、网络欺凌等各种情况下受到伤害的人。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行人,或者在家庭暴力中受到身心伤害的儿童,都可以被称为受害人。受害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障,但通常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或保护。

此外,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被害人”和“受害人”的称呼也反映了社会对受侵害者的不同认知和态度。被害人通常被视为需要法律保护和救助的弱势群体,而受害人则可能因事件的性质和社会认知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能因传统观念而遭受忽视或歧视,而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则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综上所述,被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指在法律上受到侵害的人,但在具体含义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被害人更侧重于刑事犯罪中的受侵害者,而受害人则更广泛地用于描述在各种事件或行为中受到伤害的人。同时,社会对这两类人的认知和态度也存在差异。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被害人和受害人区别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诺翊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