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是指一国将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简单来说,当一个人在一个国家被指控犯罪,但他逃到了另一个国家,受害国就可以向逃犯所在国提出引渡请求,希望将其送回国接受法律制裁。引渡制度的确立,使得各国能够有效地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维护国际社会的法治秩序。
什么是引渡 (一)

答引渡是指一国将在其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处罚。以下是关于引渡的详细解释:
1. 引渡制度的定义: 引渡制度是一项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制度,它允许一国根据另一国的请求,将其境内的特定人员移交给请求国,以便该人员在请求国接受审判或执行处罚。
2. 引渡的条件: 双重犯罪原则:被请求引渡的人必须是请求国指控的罪犯,并且该罪犯的行为在两国都被认为是犯罪。 请求国管辖权:引渡请求必须来自有管辖权的国家,且请求国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被请求引渡的人犯有罪行。 被请求国评估:被请求国需要评估引渡请求是否符合其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以及是否会对被请求国造成不利影响。
3. 引渡的过程: 正式请求:请求国需要向被请求国提出正式的引渡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文件。 请求评估:被请求国会对请求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同意引渡。 协商程序:如果被请求国同意引渡,它会与请求国协商具体的引渡条件和程序。 权益保障:在引渡过程中,被请求国通常会尊重被请求引渡人的合法权益,如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其人身安全等。
4. 引渡的意义与挑战: 意义:引渡制度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程序,实现了对跨国犯罪的有效打击和制裁,有助于维护国际法治和正义。 挑战:引渡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如政治因素、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等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各国需要不断完善引渡制度,加强国际合作。
引渡什么意思? (二)
答引渡是指一国应他国的请求,将在其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判刑的人移交给他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是一种国家行为。以下是关于引渡的详细解释:
请求引渡的主体:可以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通常包括罪犯国籍所属国、犯罪行为地国和受害国。个人不能成为请求引渡的主体。
引渡的基本前提:被请求引渡的罪犯必须居留在他国,并且犯有可引渡之罪。这是引渡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
引渡的依据:引渡应当根据引渡条约进行。这意味着两国之间需要存在相关的引渡协议或条约,才能进行有效的引渡行为。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在引渡过程中,政治犯通常不被引渡。这是国际引渡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旨在保护被指控为政治犯罪的人不受他国司法程序的干扰。
综上所述,引渡是一种复杂的国际法律程序,涉及多个国家的司法合作和法律规定。在进行引渡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
引渡什么意思 (三)
答引渡是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专门针对跨国犯罪在逃人员所设立的一种制度。以下是关于引渡的详细解释:
一、引渡的定义
引渡是指签署引渡条例的两个国家,可以互相提出司法请求,将在逃犯罪分子逮捕并移交请求国进行审判。它是一种正式的、官方的国际司法协助方式,不同于遣返和驱逐出境。
二、引渡的基本条件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这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政治犯,如战争罪、反和平罪、反人类罪等,不应被引渡。但需注意,某些严重罪行,如种族灭绝罪、非法劫持航空器罪等,不应视为政治罪行。双重犯罪原则:被请求引渡人的行为必须是请求引渡国和被请求引渡国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并可以起诉的行为。这意味着,如果一个行为只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是犯罪,那么该行为所涉及的人员就不能被引渡到该国。
三、引渡的适用范围
引渡不仅适用于本国公民在外国犯罪后被引渡回国受审的情况,也适用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犯罪后逃往其他国家,本国向该国提出引渡请求的情况。例如,在“湄公河惨案”中,制造惨案的罪魁祸首诺康在老挝被抓获后,就被依法移交中国接受审判。
四、引渡条约的签署
到目前为止,和我国签署引渡条约的国家有54个,包括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等。这些条约的签署,为我国打击跨国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综上所述,引渡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司法协助方式,它有助于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的法制秩序。
或起诉或引渡原则 (四)
答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国际公法中普遍管辖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指在其境内发现被请求引渡的犯罪人的国家,按照签订的有关条约或互惠原则,应当将该人引渡给请求国;如果不同意引渡,则应当按照本国法律对该人提起诉讼以便追究其刑事责任。
引渡须符合的基本条件如下:
1、请求引渡的主体必须是有请求权的国家,包括罪犯本人所属国和犯罪发生地国,个人不能成为请求引渡的主体;
2、引渡的发生须以被请求引渡罪犯居留在他国且犯有可引渡之罪为基本前提;
3、引渡应当根据引渡条约进行。
起诉条件如下: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屋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国际刑事合作不断加强的产物,其经典涵义一般表述为:在其境内发现被请求引渡的犯罪人的国家,按照其签订的有关引渡条约或者依据互惠原则,应当将该人引渡给请求国。如果不同意引渡,则应当将该人交给本国主管机关依照其国内法对该人提起诉讼以便追究其刑事责任。“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衍生出“刑事诉讼移管”、“先引渡后移管”等诸多制度设计。遗憾的是,与“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实际适用的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理论研究甚少。 本文在第一章“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基本理论中“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历史起源、理论基础、其与普遍性管辖权的关系等作一回顾与论证;在第二章“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规范分析一章中,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法律渊源、“引渡”义务和“起诉”义务的相互关系、国家的起诉义务等诸方面作一论述;在第三章“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引渡制度的关系这一章节中,笔者将“或引渡或起诉”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作一比较分析。在第四章“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中国一章中笔者力图论述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不应存在障碍以及该原则在中国可能启动的程序。
综上所述: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国际公法中普遍管辖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第七条
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准予引渡:
(一)引渡请求所指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
(二)为了提起刑事诉讼而请求引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罚;为了执行刑罚而请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请求时,被请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为六个月。对于引渡请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多种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种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项的规定,就可以对上述各种犯罪准予引渡。
准予引渡条件和拒绝引渡条件有什么不同? (五)
答准予引渡条件和拒绝引渡条件的主要不同在于它们各自基于的法律条件和考虑因素。
准予引渡条件: 双重犯罪原则:引渡请求所指的行为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 刑罚条件:对于请求国法律,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可判处一年有期徒刑或其他更重刑罚。如果是为了执行刑罚而请求引渡,被请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为六个月。
拒绝引渡条件: 刑事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辖权,并对被请求引渡人正在进行刑事诉讼或准备提起刑事诉讼。 人道主义原则:由于被请求引渡人的年龄、健康等原因,根据人道主义原则不宜引渡。
简而言之,准予引渡条件侧重于确保引渡请求的合法性和刑罚的适应性,而拒绝引渡条件则侧重于保护本国的刑事管辖权和尊重人道主义原则。
通过上文关于引渡协议是什么意思爱问法律的相关信息,诺翊律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诺翊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