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诈骗罪的如何认定--民间借贷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民间借贷诈骗罪的如何认定--民间借贷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 民间借贷诈骗罪的认定与立案标准

一、民间借贷诈骗罪的认定

非法占有为目的

民间借贷构成诈骗罪的首要条件是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意味着借款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归还的打算,或者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借款。例如,编造虚假的借款用途、提供虚假的财产担保或隐瞒自身财务状况等行为,都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欺诈行为。

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

借款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出借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而借款。这种行为构成了诈骗罪中的欺诈手段。虚构事实可能包括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虚假的还款能力等,而隐瞒真相则可能涉及隐瞒个人负债情况、财产状况等。

骗取数额较大财物

诈骗罪要求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诈骗罪。具体数额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但通常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就可能被视为数额较大,符合立案条件。

出借人因被骗而交付财物

出借人必须是因为被借款人的欺诈行为所骗,才做出借款的决定并交付财物。如果出借人明知真相或并非因被骗而借款,则不构成诈骗罪。

二、民间借贷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金额标准

根据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三万元至十万元、五十万元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中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一般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公安机关会予以立案。

行为特征

立案标准还包括借款人的行为特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被害人信任从而获得借款,是诈骗罪的行为特征。例如,编造虚假理由借款后挥霍、携款潜逃等,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综合判断

在实践中,需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若借款人虽在借款时提供虚假信息,但有还款意愿和实际行动,可能不构成诈骗罪。司法机关会全面审查借款原因、用途、还款能力及态度等多方面因素。

三、总结

民间借贷诈骗罪的认定和立案标准主要涉及借款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行为、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以及出借人因被骗而交付财物等要素。金额标准和行为特征是立案的重要依据,同时需要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在面对民间借贷纠纷时,出借人和借款人应增强法律意识,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必要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明白了民间借贷诈骗罪的如何认定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诺翊律网的其他页面。